明朝迁都史:折腾了5代皇帝,才正式定都北京

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朱元璋 建立明朝 明朝迁都史:折腾了5代皇帝,才正式定都北京

明朝迁都史:折腾了5代皇帝,才正式定都北京

2024-07-15 18:20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意思是,朱元璋为了避免劳民伤财,放弃了迁都。

凤阳就这样失去了成为明朝首都的机会。

到了朱元璋晚年,又重提迁都之事。

这一次,他看上的是汉唐的旧都,西安。

太子朱标为此特地跑了一趟西安,亲自考察西安是否适合作为都城。

回到南京之后,还给朱元璋献上了陕西的地图,并和朱元璋谈了自己对迁都的想法。

然而,朱标从西安回来之后,便一病不起,半年后因病去世。

痛失爱子的朱元璋,再也没有心思考虑迁都的事了。

他在《祭光禄寺灶神文》里说:本欲迁都,今朕年老,精力已倦。又天下新定,不欲劳民。且废兴有数,只得听天!

他把迁都这件大事,留给了子孙后代。

02、朱棣:不顾反对,强行迁都北京

朱允炆登基后不久,朱棣便起兵靖难。他自然没有心思考虑迁都的事。

朱棣当上皇帝之后,也不愿意待在南京。

一来,他和朱元璋一样,觉得南京不是一个长久的定都之地。

二来,南京已经当了30多年的明朝都城了,这里的势力盘根错节。对于南京而言,朱棣是一个“外来者”,所作所为受到不少限制。

他迫切地想离开南京,回到自己的地盘里去。

他为明朝选中的新都城,便是自己当燕王时的封地,北京。

永乐四年七月,朱棣下诏: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,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、湖广、江西、浙江、山西。

几乎与此同时,他下令在北京修建自己的陵墓。

可以说,朱棣是铁了心要离开南京,回北京去。

朱棣的迁都计划,遭到了群臣反对。

一来,朱棣在营建北京和长陵的同时,还要下西洋、征漠北、建武当山和大报恩寺等,耗资巨大,导致百姓不堪重负。

二来,北京不具备供养一个帝国首都的资源,若定都北京,将来的粮食和物资,都要通过漕运的方式运往北京,不仅耗资惊人,而且劳民伤财。

三来,朝中这些大臣的根基和关系,大多在南京,若迁去了北京,势力会被大大削减。

但朱棣是一个强势的皇帝。他在一片反对的声浪中,强行以个人的意志,于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。

谁知道,仅仅过了三个月,一场大火烧了北京故宫的三大殿。

那是一个讲究天人感应的时代。

三大殿被烧,连朱棣自己都吓得够呛:难道上天真不支持他定都北京?

他赶紧下了一份《奉天殿灾修省求言敕》的诏书,让群臣讨论他的过失,以消除上天的愤怒。

反对迁都的大臣们,这下可找到了机会。

他们纷纷上书,讲述北京不适合作为都城的理由,甚至把迁都北京说成了“信小人、拂天意”之举,矛头直指朱棣,请朱棣把都城迁回南京。

朱棣一看,来气了:朕只是让你们意思意思,帮朕找理由开脱一下,你们居然来真的?

他一声令下,诛杀和贬了一批反对最激烈的大臣,并颁布了一份《禁谤讪敕》,禁止大臣们再说自己的坏话。

最后,是由老臣夏原吉站出来承担责任,上书朱棣说:彼应诏无罪,臣等备员大臣,不能协赞大计,罪在臣等。

意思是,朱棣当然没错,那些大臣们是按照朱棣的要求提意见,也没错,错的像他这样没能把事情办好的人。

这场围绕迁都产生的闹剧,这才结束。

北京依然是稳稳当当的大明都城。

03、朱高炽:改北京为行在,预备还都南京

在那场关于迁都的大论战中,有一个人,始终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。

但他的内心深处,是支持还都南京的。

那就是朱棣的太子,朱高炽。

他的理念,是休养生息,自然不愿意耗费巨资来供养供北京这个远离南方赋税重地的都城。

朱棣去世之后,朱高炽登基。他很快就下诏,改明朝的都城为南京,并说:朕以来春还京。今遣官匠人等前来,尔即提督,将九五殿各宫院凡有渗漏之处随宜修葺,但可居足,不必过为整齐,以重劳人力。

由于南京的宫殿荒废了好些年,不能立刻入住,于是,朱高炽暂时在北京这个“行在”待着,让人先回南京去收拾宫殿。

他还把太子朱瞻基派去了南京,为还都南京打前哨。

然而,宫殿还在收拾中,朱高炽便突然去世。

迁都的接力棒,传到了朱瞻基手上。

04、朱瞻基:10年不提迁都事,造成既定事实

朱瞻基从来没有表过态,自己是支持南京还是北京。

此前,朱高炽已经重新把南京改为“京师”,而把北京称为“行在”,意思是,南京才是明朝的首都,北京只是一个特殊情况下的临时驻扎地。

对此,朱瞻基也没有更改,而是继续沿用了这个称呼。

他还下令,继续修建京师南京的宫殿。就连郑和这个多次下西洋的功臣,都被朱瞻基打发到南京修宫城去了。

而对于北京宫殿的态度,朱瞻基就要冷淡得多。

他甚至连三大殿都不修了。这三座北京故宫里最重要的宫殿,就这么荒废着。

这下子,群臣放心了。朱瞻基这架势,摆明了是预备还都南京啊。

只不过,眼下南京的宫殿还没修好,南京又在频繁地震,朱瞻基迟迟没有定下还都南京的日期,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
他们也不再催促,安心地等着朱瞻基一声令下,带着他们回南京的那一天。

大臣们没有想到,朱瞻基再也没有提过回南京的事。

南京宫殿的修建,也悄然停止。

又过了几年,朱瞻基下令,把南京内府里的大绢、棉布,以及南京司礼监的藏书,都运到了北京。

他虽然没有再重修北京故宫的三大殿,却新建了一部分皇家园林,还在东苑给自己建了一个书房,让北京的皇城变得越来越宜居,越来越完善。

朱高炽在位时间太短,还没来得及修建皇陵。朱瞻基把朱高炽,以及他自己的皇陵,都建在了北京。

可以说,朱瞻基在位的这10年里,南京作为明朝名义上的都城,却从来没有迎来过明朝的皇帝。

北京作为名义上的“行在”,虽然外宣称这只是一个临时驻扎地,但是北京无都城之名,却有都城之实,已成既定事实。

就是朱瞻基的目的。

他没有和希望还都南京的大臣们硬碰硬。这群人的数量实在太多,声浪实在太大了。

他就一直拖着,拖到这些大臣在北京也发展好了新的根基,拖到崛起于北京的大臣们上位。

拖到最后,就连大臣们都不想还都南京,重新洗牌了。

05、朱祁镇:一锤定音,正式确定北京为明朝京师

朱瞻基在位10年后,英年早逝,不到9岁的太子朱祁镇继位,因为年纪太小,由辅政大臣们主政。

然而,这群一度热衷于还都南京的大臣们,已经被朱瞻基拖得对南京没有了念想。

在他们的主持之下,明朝开始重建朱瞻基一生都未曾重建的北京故宫三大殿。

正统六年,三大殿重建完毕。北京城也被修建得焕然一新。

正统六年十一月初一,15岁的朱祁镇在奉天殿上接受群臣朝贺的时候,正式下令:改给两京文武衙门印。先是,北京诸衙门皆冠以‘行在’字。至是,以宫殿成始去之,而于南京诸衙门增‘南京’二字。遂悉改其印。

北京终于摘掉了“行在”的名头,正式成为明朝的新都城,并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。

06、写在最后

回顾明朝都城的变迁史,简直一波三折。

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,两次想迁都,都以失败告终。

朱棣排除万难,把都城迁到了北京,没过几年,他一去世,他的儿子朱高炽又把都城改回了南京。

朱高炽本人还没来得及回到南京,就去世了。

接棒的朱瞻基,既不想回南京,也不愿意和支持南京的大臣们对抗。他心机地采取了“拖字诀”,绝口不提迁都之事,用10年的时间,让北京的都城地位成为既定事实。

最后,由朱祁镇一锤定音,昭告天下,北京正式成为明朝的首都。

可以说,明朝最终定都北京的皇帝,是朱祁镇,而不是朱棣。

明朝折腾了朱元璋、朱棣、朱高炽、朱瞻基、朱祁镇5代皇帝,才定下了最终的都城。

且不说,明朝定都北京的决定是否正确。

光就定都的过程,着实精彩。

你觉得是不是呢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
【本文地址】


今日新闻


推荐新闻


CopyRight 2018-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-3